编辑寄语:对现象理论的呼唤

2019/10/9 posted in  文献阅读

编辑Robert E. Ployhart与Jean M. Bartunek在本期开篇撰写了这篇编辑寄语。他们在开篇引用了心理学家库尔特·列文(Kurt Lewin)在《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社会科学领域的场理论)一书中的一句话:

"没什么比一个好的理论更实际(there is nothing so practical as a good theory ”(1951: 169)

目前在《美国管理学会评论(AMR)》上发表的文章,都是严谨、精心设计的理论,这些理论在同行评审过程中得以幸存,从而形成了随后的经验研究。

但是,在流行的商业杂志如《财富(Fortune)》、《快公司(Fast Company)》等,只是偶尔引用了AMR中的文章。尽管这些杂志不需要具名引用,但AMR的绝大多数理论充其量为一些可能可行或可能不可行的实践提供了启示。而最坏的情况是,这些理论还可能会破坏良好的组织惯例。

本文通过两个管理顾问的实际例子,简单总结了少数对管理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组织实践案例。

麦肯锡公司的两位顾问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和罗伯特·沃特曼(Robert Waterman)(1982)在其经典著作的《追求卓越》中,曾感谢一些学者,但随后强调说:“显然,对优秀公司研究最重要的贡献者,是我们自己来自公司本身的朋友”(1982:vii),整本书都是根据从公司的经验中得出的优秀经验得出的。
《追求卓越》中涉及两个主题:组织文化和组织悖论。其中,在《追求卓越》中强调了文化和共享价值对于统一组织并保持适应性的重要性。此外,《追求卓越》中彼得斯和沃特曼明确讨论了组织的悖论要素,即组织的“松紧”结构。无论学者们是否同意该书中的观点,书中的实践例子都引发了学者们对管理现象进行讨论。

此外,3M便利贴的例子也能说明管理现象对理论发展的重要性。3M公司发明了某种当时没有明显用处的东西,但从现在角度来看,发明便利贴是非常有利可图的。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一书中,以便利贴的故事代表“学习型组织”,和对管理理论产生影响的心理模型(mental models)。有趣的是,学者在引入概念时常会脱离语境。例如,当我们在AMR上发表的文章中搜索"心理模型(mental models)"和"圣吉(Senge)"时,仅发现了16条引用文献;但当我们删除"圣吉(Senge)"的名字时,就能发现了113条引用(截止2019年3月)。

在瞬息万变,不确定和复杂的世界中,尤其需要实践者的见解。学者要与从业者的紧密联系,确保理论扎根于现象和有意义的组织问题。

学者不仅是单方面为实践者传授理论,学者们应该从实践中学习作为理论的基础。编辑鼓励和提醒作者在进行学术理论化时,可以且应该更加明确地利用我们可以从个人和组织的实践者那里学到的东西。
这种方法被称为“现象理论”,它源于实践,也为其他学者提供了信息,但它始终没有与实际行动分离。

我们的工作可能不能像过去那样,将理论整洁地纳入已经建立的学术类别中。实际现象不会考虑该问题是否为学术孤岛(academic silos)、也不在乎研究计划、学科假设或惯例。因此,理解现象可能需要我们以从未想过的方式,开发新的研究方法,新的跨学科洞察等等。

如果我们作为学者开始关注当代组织现象,那么我们的理论将更有可能是新颖的、有见地的,这两个特征经常用来衡量文章的“贡献”。
放宽对过去理论的控制,以更全面地接受当代现象,才能以发展更具创新性的理论。

参考文献:Ployhart, R. E., & Bartunek, J. M. (2019). Editors’ comments: There is nothing so theoretical as good practice—A call for phenomenal theory.